2016年12月23日,新民和剧团表演的《抢新郎》在鳌江塘川精彩开演。台上,演员们用一招一式、一唱一念,传递和剧的历史,呈现和剧的经典神韵;台下,老人们遇到会唱的段子时,打着节奏,开口跟唱,如痴如醉。当天,该团团长薛盛书坐在幕布后,敲打着锣鼓,和剧的历史和兴衰在锣鼓丝竹的合奏中,缓缓铺张开来。
薛盛书12岁时辍学在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。期间,一位唱和调的老师,让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与和剧接上了轨道。在木偶剧团里,他和其他十多名学徒一起练习和调,参加演出。由于演出机会不多,他以“唱”“打”“拉”等戏曲伴奏的基本功练习为主。后来演出机会慢慢多了,有一次在某个村庄,简易戏台下坐满了戏迷,一些进不来的人则把门口堵得水泄不通。一曲结束后,现场喝彩声不断,爱好和剧的村民们建议,何不创办剧团,让和剧光彩得以延续。薛盛书等人听到后,回去开了个短会,一两天时间就把办剧团的事宜敲定下来。
1978年,薛盛书和同门师兄弟办起了梅溪和剧剧团。起初,他们没有多余的收入和经济支撑,条件十分艰苦,木箱、灯光、道具、服装等都要自己做,一些无法自制的道具则需要大家一起筹钱购买。剧团成立后,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,排了好几本戏。
《白扇记》对剧团和薛盛书来说,都是一个转变的契机。那时,这本戏缺一个小生的角色,薛盛书在他人的推荐下,从戏曲伴奏师傅到小生,从幕后走到了台前。演了两场后,他和剧团的人对该场演出并不满意,为了加强功底,全体人员到了山上,日夜苦练技艺,二十多天后才下山。此后,该剧团逐渐转向专业和正规。
谈及和剧演出印象深刻的时候,薛盛书表示是第一场表演和最多人观看的那次演出。“那时候,我们排演了《双合缘》《鸳鸯带》《金龙鞭》等六部传统戏,第一场演出就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追捧,名声传到了麻步镇。麻步的村民们将我们请过去演出正本《珍珠塔》,5毛钱一张的戏票,一天之内400多张门票就售罄了。”薛盛书说,这场演出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观众最多的那场演出,则让他们对自己的坚持有了新的认识。那次,有一两万人到场观看,大家知道后,纷纷表示一定要演好,让观众懂得和剧的魅力,“那天演出很成功,观众们很开心,我们很欣慰。”
和剧演出虽然成功,但当时整团演出工资是100多块钱,每人分到两三块,其它工作的工资有30多块。团员为了生计,纷纷离团而去,90年代,剧团处于解散状态。直到2009年7月23日,在薛盛书等老艺人的倡议下,原梅溪和剧团的56位演职人员汇集一起,召开重建“平阳县新民和剧团”大会,有25人愿意入股剧团。目前,新民和剧团共有67人,其中专业演员有36人,配备乐队和灯光舞美等设备。此外,为了让和剧发扬光大,薛盛书还举办了培训班,主要针对年轻人,至今已开展5期,通过传帮带的形式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“只有一个愿望,希望和剧能代代相传,让每代人都能欣赏到和剧的美。”薛盛书说,这是他一直以来在做,在坚持的事。
2016年11月,新民和剧团获得县第三届市民文化节“十佳”团队称号;12月,该团表演的和剧《装疯》参加“非遗薪传”——浙江传统戏剧展演展评活动,荣获“优秀展演奖”。作为平阳最早的和剧剧团,这两个奖项,是其成立38年以来的历史缩影,也是对他们坚持至今的认可。